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云操盘
木塔乡航拍一隅。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皖赣交界群山环抱中的池州市东至县木塔乡,梯田如指纹般镶嵌于山谷。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9%,但耕地却极其“袖珍”——最大地块1.8亩,最小仅0.05亩,人称“巴掌田”。
面对“种粮收益低、劳动力流失、土地撂荒”的困境,木塔乡以“小田变大田”改革破局,引入新质生产力,创新生产关系,延伸产业链,探索出一条山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钵体苗机插秧示范田航拍云操盘。
科技赋能,机械携“金苗”上山岗
“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技术具有秧苗壮、返青快、茬口宽、单产高的优势。示范表明,相比传统人工直播,亩均增产200斤,还省稻种、除草成本小、免移栽人工……”
在木塔乡横山村水稻单产提升行动暨钵体苗机插秧观摩会上,穿梭的插秧机旁,种粮大户们凝神聆听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农机站站长周诚知的讲解,眼中满是热切。
“回去我得想法把小田整成大田,让插秧机、收割机能下田,让新技术能落地!”种粮大户汪建军兴奋地说。
这项令农户眼前一亮的钵体苗技术,其推广的根基在于全乡推行的“小田变大田”土地整合改革。
“年景好时,辛苦一年一亩梯田也就挣七八百块钱。这点钱,年轻人在外打工几天就能挣到。”大田村党支部书记方德华道出山区农业的尴尬。地块零散阻碍了机械化,留守老人力不从心,土地低效种植乃至撂荒日益严重。
如何破局?木塔乡党委书记胡松旺一语道破:“山区耕地宝贵云操盘,必须向科技要效益,向改革要空间。”
钵体苗机插秧。
整合“百衲衣”,“绣花”功夫再造新良田
“别看这些田块形态各异、高低错落,整合前它小得像‘百衲衣’。改造后,不仅地块从132块减至43块,面积也从50亩增至80亩。”乡党委委员谢江明指着示范田感慨。
近年来,木塔乡紧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争取水利等项目,以“小田变大田”改革为突破口,于2024年出台《木塔乡粮食生产扶持补助办法》,激励村集体、大户因地制宜整合碎片化地块,扶持建设育秧工厂。截至目前,“小田变大田”500亩,复垦撂荒地520亩。
“我们从山洼‘找回’400亩抛荒地。清树桩、搬石块、连片整合,投入70多万元,政府补贴了20余万,还修了约4公里沟渠。”荣兴村党支部书记王接配介绍。如今,这些良田带动村民年务工增收40万元。
“土壤耕作层仅20多厘米,兼顾生态保护,我们像绣花一样精细整治。”胡松旺介绍,“我们不盲目追求机械化,而是通过‘村企合作’‘托管服务’等新生产关系,破解小农分散经营难题;立足生态优势发展高品质农业,并打造品牌。”
周诚知向种粮大户讲解新技术的优势。
“租金+薪金”,村企携手群众双增收
大田村“泉水田”的特性,导致水稻产量偏低。前些年,全村800亩耕地中近500亩濒临撂荒。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村委会成立专业耕作队,将511亩土地流转至村合作社统一耕种。2024年,木塔乡引进东至县良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村集体流转+企业托管”模式,耕作该村近700亩农田。
“这511亩地分散成1277块,几乎全靠人工,成本高、收益低,一般企业望而却步。”方德华坦言。为留住企业,大田村提供“保姆式”服务:无偿提供村农机设备;积极修缮沟渠道路,协调用工;助销大米,帮企业申报补助……
企业落地,不仅让村干部腾出手谋划发展,更让村民实现“租金+薪金”双增收。在祝家组山脚下,20多位村民正卷着裤腿、挽起衣袖插秧。
“大家平均年龄约66岁,我算最年轻的!”60岁的村民祝丙刚直起腰板说。他将2亩田流转给企业,平时在基地务工,“插秧、施肥、收割200元一天,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泉水田’水温低,虽影响产量,但没病虫害、除草成本低,稻米品质更优。种植的优质稻‘玉针香’加工后,大米每斤卖到10元。”企业负责人程千宏介绍,2024年企业粮食产值200余万元,支付农户租金及工资约80万元。
“既要守住‘粮袋子’,也要鼓起‘钱袋子’。”胡松旺表示,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该乡已争取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项目云操盘,重点改善6个村约5000亩基本农田的灌溉条件。“下一步将积极探索‘订单农业+文旅研学’模式,让山区农田焕发新生机。”(丁满莲)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